趁着春节假期,这几天读了一下王沪宁先生的《美国反对美国》,权且写点文字记录一下个人的感想收获。

契机

也是机缘巧合,笔者1月份的时候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是因为美国那边发生了特朗普信众冲击国会的恶性事件,这本于 1991 年出版的旧书在网上竟然又被炒作了一波,本书的价格一度被爆炒到一万多块一本。

而之所以会在春节假期读这本书,原因是在于笔者前几天在看完《蒋经国传》以后心中产生的一个疑问:"集权还是民主" 对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真的有着强相关的关系?

台湾在蒋经国掌权时可以说是集权统治时期,然而它在当时所创造出的经济奇迹也是举世瞩目的,迄今为止台湾以芯片为首的电子产业依然是世界领先水平。反倒是在蒋经国晚年推行民主改革、国民党交出权柄之后的这二十多年里,曾经的四小龙变成如今这幅田地。为什么会这样?

要解答这个问题,恐怕还得从源头上找。那么这个源头在哪里呢?笔者下意识地想到了美国。毋庸置疑,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它也一直以所谓民主自由的灯塔国自居,了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许有助于解答这个疑问。

尽管书里讲述的已经是 30 多年前的美国,王沪宁先生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观察美国社会各个方面所成的这本书也许仍然可以作为一份较为中肯的资料提供一些佐证和参考。

一切都是商品

用书里的话讲,美国社会有四个C多:

1、Car(车)多;

2、Call(电话)多;

3、Computer(电脑)多;

4、Card(卡)多。

通过汽车、电话、电脑、各种信用卡等这些商品,人、物品、情感、信息以及各种数据都可以很方便地在社会上流转,整个美国社会得以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这背后也折射出美国社会的典型特点:高度的商品化。在这个资本社会,一切都可以商品化,包括人本身。

商品经济也为美国带来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社会的各类需求都是通过商品服务的形式提供,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各种社会自组织系统,而政治系统本身则只负责协调这些自治系统。比如就业、交通、食物和住房等,这些在当时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呢?)都是更多受政府直接管制协调的,而在美国,比如交通,接管这块事务的 Greyhound、United 等都是以商业方式运作的,政府在这里面的角色更多是间接的协调管理。

当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商业化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农场的衰落、吸毒、黑社会、贫民区、人的孤独感等等,这个在本书的后面部分还会详细展开。

上帝之子

当初登上五月花号从英国漂洋过海来到美洲的第一批"美国人"恐怕想不到它会变成如今的世界第一强国。实际上,作为五大洲里最后一片被开发的土地,它的地理条件足可以称得上优越:

1、大片的平原地带使得农业机械化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东西海岸使得美国天然拥有两块"沿海"地带,这极大地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3、幅员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样面积的土地,美国土地的肥力可以是中国的好几倍。

除此之外,两次世界大战坐收渔翁之利,吸纳众多的知名科学家、工程师等优秀人才入籍,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称之为"上帝之子"是不为过的。

政治世俗化

一切的商品化,加上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全新国度的"干净"背景,这也使得美国的政治文化独具特色。

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那样是中央集权式的金字塔制度,反倒是类似于社区+管家的模式,每个租户(州政府)有着自己一套独立的宪法和制度,联邦政府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太多权力来控制各个州政府。

驴象两党(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选举,在这样一个商品社会下更像是董事会选举,两党候选人举行各种演讲活动来拉拢选民投票。选举总统更多时候考量的是策略和财力。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偏好和利益诉求投票选择自己倾向的党派候选人,所有选举活动都是公开化的、世俗化的,党派、总统对于民众也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

政治变成了各种利益集团的集结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不得不说,这再次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他们并不需要造神、崇拜,他们只需要支持对自己实际有利的即可。

软性治理

除了政府部门以外,美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公益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比如每个州都存在的人类服务组织(human service),该组织的主要责任是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解决一些实际遇到的困难,比如给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提供服务,给精神病人提供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组织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个额外补充,解决了法律调节和政治调节无法覆盖到的部分,让一些弱势群体不至于走投无路。

除此之外,企业也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比如 IBM 公司当时设立了一个就业辅导中心,帮助一些失业的人参与培训再就业。通过这些种种软性治理的手段,社会矛盾不至于被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政府也不至于变成事事都管的臃肿组织。

美国精神

美国文化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书里面介绍到康马杰对美国人民精神的主要特点有如下这些:

1、乐观精神是异乎寻常的;

2、信念是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不达全胜决不罢休;

3、视野广阔,想象力驰骋于整个大陆,讨厌琐碎的事务、犹豫不决和胆小怕事,希望大场面;

4、文化是物质性的,怀着优越感看待不如他们的人;

5、总是顽强地去战胜困难;

6、有强烈的数量概念,倾向于以数量来评价几乎所有的事物;

7、注重实际,对政治、宗教、文化和科学尤其讲实际;

8、讨厌理论和抽象思辨;

9、宗教虽然源于加尔文教派,却也讲究实际;

10、在政治方面非常厌恶空洞玄虚的理论和夸夸其谈的人;

11、对待文化持既怀疑又宽容的态度;

12、有种夜郎自大的信念;

13、爱搞实验,赌徒和机会主义盛行,很少留恋一处地方;

14、是民主的,完全平等的;

15、性情善良、宽厚、好客、爱交朋友;

16、觉得权威和规章条例是使人头痛的问题。

当然,本书作者也对这些特点做了点评,他认为上述这些还是未免有些吹嘘的嫌疑,同时他还认为,社会生活其实本无精神,等你去发现了,它便有了。

而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下面这几个体现"美国精神"的特点:

1、条件平等,而非结果平等。绝对的平等往往也意味着个体活力的丧失,美国人追求的是全面的条件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s),社会上的不平等是事实存在的,然而即便是谈到条件平等,本书作者对美国社会是否实现普遍的条件平等也持怀疑态度。自然,这个信念是存在于他们心中的;

2、平等还是自由?相比于平等,自由是较为容易实现的(书里介绍到新保守主义的观念是,林肯只是给了黑人自由,却没有给黑人平等),但是这个自由也是相对的。比如作者在书里提到的,美国人需要遵守各种法规制度,缴纳各种税,甚至养猫养狗同样也有一套复杂的流程。再者,书里也提到,自由之所以相比于平等成为主流,其实也反映了社会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当人们为了实现平等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甚至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代价时,他们也许就会退而求其次,追求所谓的自由了;

3、国际人。什么才是世界的?就诸多方面而言,美国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世界性舞台,美国人也就成了所谓的国际人。然而,在美国,大众是被动世界化的。门罗主义不再具备文化的土壤,也因为美国是国际化的,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来自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挑战。美国政府和学校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比如重视国际交流,以开放的姿态容纳世界各地的学者,在教育方面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重视国际化的教育,致力于实现"人的国际化";

4、拥有创新的传统。这恐怕也是源自于美国建国之初的文化内涵,搭载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这些人,本身就是受到宗教的压迫逃离到这里的。他们不愿意再受束缚,对于一些新生的事物自然也是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5、神圣化。美国人喜欢把一些人或者事迹神圣化,从而融入美国精神的一部分。所谓神圣化的过程,就是将某一人间现象推到极高的地位。比如林肯、罗斯福、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发射成功等,他们再赞美这些人物或事迹的同时,也是在赞美一种精神。这个神圣化的过程,也是维持和传播社会的核心价值的过程;

6、面向未来。美国人喜欢做很多看上去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事情。比如书里提到的思想工厂,思想工厂会把思想政策物化(又是一次实用主义的胜利),然后当做储备资源保存下来,等到有朝一日有需要用到的时候再启用。在美国,理科也是最容易拿到经费的学科,他们在城市建设、人才教育方面也往往秉承的是未来主义精神。究其本质,恐怕还是为了维持"世界第一"的地位。美国人在二战之后就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几十年的历史让他们达成了一个民族共识:要维持世界老大的地位,就必须投资未来;

7、肤色人种终究还是有区别的。当初登上五月花号的第一批美国人即是白人。即便如今的美国已经是世界性的移民国家,然而尊重不同文化并不等于看得起它,白人在骨子里并不会认为他们和黑人、黄种人等其他有色人种是完全平等的。

美国之殇

那么,美国社会存在哪些问题呢?

成也 Money,败也 Money。由于一切向钱看,一些在经济层面不够吸引人的存在便会被慢慢淘汰,比如一些边缘地区的农场,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些脏活累活,经济收益也低于在城市打工的收入,这也就造成了农场的衰落。

此外,毒品也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顽疾,对于吸毒,很多人也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人的自由的一个基本方面,不能通过非正式的手段,比如警察力量,来控制它,这是一种典型的反面观念。此外,为什么吸毒也是值得深思的。书里介绍到,这些吸毒者感到无聊、空虚,这恐怕也是一个现代化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美国这样的商品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是经济层面的,人情味淡薄,作为美国精神一部分的个人主义更是间接加剧了每个个体的孤独感。

除此之外,书里还介绍了不少美国社会的黑暗面,如黑社会、贫民、黑人问题等等。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和美国社会的制度、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有光明的地方自然就会有黑暗。

结语

用事实的美国反对想象中的美国,30 多年后的今天再回过头来读这本书,竟是仍然有许多相通和相互印证之处,推荐一读!